媒體報導

News

台灣學生數學、科學素養全球第4,實作卻很弱!他用機器人教育推廣「自己做」的文化!

覓謎爾機器人教育中心執行長姚舒嚴。

最新「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」(PISA)顯示,在72個國家及經濟體中,台灣學生的數學、科學素養,名列第4,表現優異,但,這樣的成績,似乎未能反映在實作能力與產業發展上;對此,從事科普教育逾7年的覓謎爾機器人教育中心執行長姚舒嚴認為,缺乏鼓勵「自己做」的文化,是關鍵因素。

在2015 年PISA 評比(每3 年舉辦一次,以15 歲學生為調查對象)中,台灣學生的數學、科學素養,皆名列第4,遠勝美國(數學第40 名、科學第25 名) ,但就科技產業發展而言,上述排名,似乎與多數人的認知相反。姚舒嚴表示,台灣的填鴨式教育,或許能造就優異的學科表現,但無法培養整合應用能力。

姚舒嚴舉例,美國的教育制度,在上大學之前,是比較輕松的,且學校會鼓勵學生參加戶外活動、科學競賽,讓孩子跳脫課本,實際應用所學知識;相較之下,台灣教育是到高中畢業前,都逼得很緊,學生沒太多機會發展自身興趣,更遑論活用知識,上大學後,「重獲自由」,卻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麽。

機器人教育可培養孩子跨領域整合的能力。

「只背課本,不可能靈活應用。」大二開始參加機器人競賽,目前正在中原大學攻讀電機工程博士學位的姚舒嚴,自7 年前開始投身機器人教育;他認為,機器人涵蓋了電子、電機、機械、程式等多個領域,具備良好數學、科學基礎的台灣學生,可藉由機器人,學到整合、應用的能力。

「數學、科學成績好的學生,實際接觸、組裝、設計機器人,不見得能做得很好,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嘗試,我們推廣的,是『自己做』的文化。」

姚舒嚴強調,台灣的前期教育做得不錯,但活用知識,才是重點,他不斷嘗試將數學、物理等知識,融入機器人教學中,讓枯燥的理論「實作化」。

姚舒嚴感嘆,很多家長宣稱「要讓小孩多元發展、多接觸各種事務」,結果,小孩連切水果、換燈泡都不會,理由竟是「不安全」,「如果這個說法成立,那瓦斯爐也不安全,小孩也不用懂得燒水、做菜?」孩子懂得「​​自己做」,才能讓知識,獲得活用的機會。


諮詢專線:03-358-2030
Line 官方帳號 : @mimir.school
隱私權政策 服務條款